驻匈牙利大使齐大愚在国庆73周年暨中匈建交73周年之际接受《布达佩斯时报》专访

2022-10-01 21:58

10月1日,驻匈牙利大使齐大愚接受匈主流媒体《布达佩斯时报》总编Jan Mainka专访,回顾新中国成立73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取得的伟大成就,展望未来美好发展前景;介绍了中匈建交以来特别是中匈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建立5周年以来,两国关系取得的丰硕成果;并就中美关系、乌克兰问题等阐明中方立场。全文如下:

一、如何评价中匈关系及两国合作?

匈牙利是最早同新中国建交的国家之一,今年10月6日是中匈建交73周年。中匈关系历经风雨考验和岁月积淀,已坚韧如磐。近年来中匈友好合作成效显著,共同创造了很多“第一”。匈牙利是第一个和中国签署“一带一路”合作谅解备忘录的欧洲国家,第一个设立人民币清算行的中东欧国家,第一个开设匈语和汉语双语教学学校的欧洲国家,也是第一个认可并使用中国疫苗的欧盟成员。今年是中匈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建立五周年,在两国领导人引领下,中匈关系不断实现高水平、高质量发展。

二、中匈关系的紧密性体现在哪些方面?

中匈两国始终秉持相互尊重、平等相待、互利合作原则,打造了国与国关系的典范。一是战略互信持续深化。匈牙利坚持奉行友华政策,恪守一个中国原则,在涉及中国核心利益问题上秉持公正立场。中国坚定支持匈牙利走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,坚定支持匈牙利维护自身主权、安全和发展利益。近年来,两国领导人以通话、视频会见等形式保持高层交往,为双边关系发展指明方向。今年以来,王毅国务委员兼外长同西雅尔多外长4次会面或通话。双方就彼此核心关切和重大国际问题深入沟通、协调立场,充分展现了两国高水平的政治互信。

二是务实合作成果丰硕。近年来,在“一带一路”倡议及中国—中东欧合作框架下,中匈务实合作取得了可圈可点的成绩。双边经贸关系纽带不断拉紧,中匈创新构建数字伙伴关系、绿色伙伴关系。郑州、宁波至布达佩斯货运直航成功开通,为疫情形势下双方经贸往来搭起“空中桥梁”。多条中欧班列成功开行,有力提升匈地区物流枢纽地位。两国务实合作正持续焕发出蓬勃生机。

三是团结抗疫共克时艰。新冠疫情暴发以来,中匈两国相互支持、携手应对。面对疫情严峻形势,匈方决定率先批准并使用中国疫苗,体现出对中国疫苗的高度信任。中方也克服困难,优先为匈方供应500万剂疫苗,对匈政府维护人民生命健康、恢复经济社会正常秩序提供了有力支持。双方再次以行动证明彼此是值得信赖的好伙伴,是在对方有困难及时伸出援手的好朋友。

四是人文交流蓬勃发展。中匈两国人民相互尊重彼此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。两国教育、文化、科技、地方等领域合作亮点纷呈,中匈友好深入人心。五所孔子学院及匈中双语学校培养了一代代友好使者,“欢乐春节·中国春”文化节、绘画及汉语桥比赛等活动谱写了中匈友好的动人交响曲。中匈已建立42对友城关系,两国地方合作不断走深走实。今年以来,中匈直航率先恢复开通,为加强两国人员往来、商贸合作、人文交流提供了更加便利条件。

五是国际协作更加紧密。中匈坚定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,捍卫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,维护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,促进公平正义。匈方积极推动欧洲以更加客观公正的立场看待中国。作为中国—中东欧合作的重要创始国,双方共同推动这一机制行稳致远,取得更多成果,为中欧关系持续健康稳定发挥积极作用。

三、匈中经贸合作现状如何?截至目前,中国在匈投资额有多少?中国在匈企业共创造了多少个就业岗位?还有哪些企业即将在匈落地?

当前中匈共同聚焦高质量共建“一带一路”,推动“一带一路”倡议与“向东开放”战略深入对接,经贸合作日益密切,取得丰硕成果。面对新冠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,中匈克服困难,推动双方务实合作“质”“量”齐升。双边贸易额逆势上扬。2021年双边贸易额达157.1亿美元,同比增长34.5%。2012—2021年,双边贸易额年均增长率为8.4%。匈牙利多年保持中国在中东欧第一大投资目的国地位。截至目前,中资企业对匈投资存量为160亿美元,创造就业岗位2.3万个。匈塞铁路等大项目扎实推进。今年,宁德时代、蔚来能源等一批绿色、新能源项目正式落地,为两国务实合作注入强劲动能。未来几年,数个新项目有望落地匈牙利,预计将创造上万工作岗位。

四、能否介绍一下在匈牙利的华人社区情况?

匈牙利人的祖先来自东方,中匈两国人民有着天然的亲近感。匈牙利的华人群体规模较大。他们在贸易、金融、餐饮、旅游、文化、教育等各行各业辛勤耕耘,为匈牙利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。同时利用熟悉两国语言文化的优势,为两国各领域交流和民间交往发挥牵线搭桥作用。相信随着国际交往的逐步恢复,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交流也将更加活跃,并取得更大发展。

五、10月1日,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73岁生日。过去73年来,中国取得了哪些成绩?

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3周年来,中国政府和人民自力更生、艰苦奋斗,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,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。过去10年,中国在国家建设上取得一系列辉煌成就。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,全面建成小康社会,正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迈进。中国经济总量由2012年的53.9万亿元人民币上升到2021年的114.4万亿元人民币,占世界经济比重从11.3%上升到超过18%,连续多年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保持在30%以上。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,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.2万美元,人均预期寿命达78.2岁。中国历史性消除绝对贫困,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,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。成功应对各种风险挑战,办成许多大事难事。面对百年不遇的新冠肺炎疫情,坚持人民至上,统筹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。北京冬奥会、冬残奥会成功举办,向世界奉献了一届简约、安全、精彩的奥运盛会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越性进一步彰显。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。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第三十四位提升到第十二位,在载人航天、探月工程、量子通信等领域取得一大批新成果。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,蓝天白云日益增多,城市环境更加宜居,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、生活富裕、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。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。

六、如何看待中国的发展前景?

中国共产党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,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。中国立足国情、适应时代、与时俱进,找到了适合自己又有利于别人、造福世界的发展道路。五千年文明赋予我们追求和谐、和睦、和平发展的美好意愿和智慧。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,有14亿人民的团结奋斗,有持续快速发展的坚实基础,有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,中国发展的趋势长期向好,中国进步的前景更加光明,中国奇迹的故事将更加精彩。

下个月,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即将在北京召开。大会将全面总结中国改革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宝贵经验,全面把握新时代新征程中国事业发展新要求、人民群众新期待,制定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,中国将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,并同世界各国一道,为和平发展尽力,为团结进步担当,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,共同开创更加美好的世界。

七、中国如何应对新冠疫情、乌克兰危机以及来自美国的持续压力等诸多挑战?

当今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,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加,“黑天鹅”“灰犀牛”事件增多。面对百年变局和新冠疫情叠加影响,中方倡导并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,反对霸权强权,反对集团政治,捍卫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,维护以《联合国宪章》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,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。特别是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目标,提出全球发展倡议、全球安全倡议等重大倡议,给出了鲜明的中国方案,从根本上回应了世界各国追求发展进步的普遍诉求,凝聚了各国人民建设美好未来的最大公约数。期望各国携手建设持久和平、普遍安全、共同繁荣、开放包容、清洁美丽的世界。

八、如何看待中美关系?您认为中美之间应该如何发展积极的、具有建设性的关系?

近年来,中美关系备受国际社会瞩目。作为世界前两大经济体,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,中美关系何去何从,对两国乃至世界发展有着重要而深远影响。人类社会发展进步,就是要不断从人类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,拿出勇气和智慧,打破强国必霸的思维定势,冲破冷战思维和集团对抗的思维藩篱,坚持相互尊重、和平共处、合作共赢,坚定走出一条新型国际关系和大国关系的发展之路。应该看到,中美加强交流合作符合国际社会期待,符合两国根本利益。习近平主席和拜登总统都认为中美关系只能搞好,不能搞坏,都认为中美不应该冲突对抗,都主张两国加强交流合作。 

但是,我们看到,美方一面表态要维护稳定的中美关系,一面把中国定义为“最主要对手”和“最严峻长期挑战”,不断炮制“民主对抗威权”叙事,持续对华贸易战,纵容众议长访台,在涉及中国核心利益问题和发展权益问题上不断挑衅。这才是美国不断偏离中美关系正确轨道的原因。如果美国不及时调整,中美关系是难以维护稳定的,甚至有可能滑向更加危险的境地。中国不会成为另一个美国,美国无法也不应按自己的好恶改变中国,双方谁也打倒不了谁,需要尊重彼此的选择,只有在平等尊重基础上的合作共赢才是双方应当争取的共同目标。

九、中方在乌克兰问题上的立场是怎样的?

中方在乌克兰问题上的立场是一贯和明确的。习近平主席指出,各国主权、领土完整都应该得到尊重,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应该得到遵守,各方合理安全关切应该得到重视,一切致力于和平解决危机的努力应该予以支持。这“四个应该”是中方对乌克兰问题的最权威阐述,也是中方看待处理这一问题的根本遵循。

针对当前局势,王毅国务委员兼外长在联大会议期间提出中方四点主张:一是必须坚持对话谈判方向。二是必须共同推动局势缓和。三是必须切实缓解人道局势。四是必须全力遏制外溢影响。作为负责任大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,中方一直致力于劝和促谈,从不袖手旁观,也不火上浇油,更不会趁机牟利。中方始终站在和平一边,将继续发挥建设性作用。